膜分切后的质量与分切过程中设定的工艺参数有密切关系。那么,薄膜分切后可能会有哪些质量不足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分切设备上来看,先进的分切机必须具有高精度的张力、压力设定,张力、压力递变,速度调节,运行过程中各工位张力、压力调节及母卷摆动等功能。分切时要根据薄膜分切宽度、薄膜厚度、薄膜材质及分切直径的变化等,有规律地设定、调节分切工艺参数。否则,尽管能够制出优质的拉伸薄膜,但最终分切得到的却是低劣产品。
分切膜的质量通常是用分切后产品的外观质量来检验。分切时产品外观存在的质量缺陷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1、纵向条纹(纵皱):分切机展平辊(橡胶辊)的角度不正确;薄膜厚度公差大;收卷、放卷张力过大;收卷机上母卷有较明显的皱纹;薄膜与纸芯粘贴不好。
2、产品表面有硬块、麻点:接触压力大;原料配方不恰当;薄膜厚度公差大(往往出现在较厚的部位);切刀不锋利,粉尘落入膜内;环境卫生差,灰尘多;薄膜静电大;纸芯表面不平。
3、产品端面出现错位:收卷、放卷张力小;接触压力小;收卷臂不平衡;薄膜表面摩擦系数小;分切速度太快;母卷游动速度太快。
4、端面出现星形褶皱:内紧外松引起的星形褶皱,产生的原因是分切时张力衰减量控制不恰当;内松外紧引起的星形褶皱,产生的原因是张力衰减量、压力变化控制不当或厚度公差发生变化。
5、分切产品表面硬度偏差较大:薄膜厚度不均匀;纸芯弯曲;接触辊压力不平衡。
6、翘边:切刀不锋利;接触压力大;放卷张力大;选用切刀类型不对。
可降解薄膜(如PLA、PBAT、PBS、PHA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分切加工确实对传统工艺提出了全新挑战。
薄膜分切机作为薄膜材料(如BOPP、BOPET、CPP、锂电池隔膜等)加工后道的关键设备,其能耗直接关系到生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环境绩效。
±0.1mm的分切精度,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晶。
这不仅是设备性能的升级,更是整个薄膜加工行业为适应下游产业需求而进行的深刻变革。以下是核心趋势的详细分析:
薄膜分切机的智能化升级是制造业向“工业4.0”迈进的一个典型缩影。物联网(IoT)技术作为核心赋能技术,正在彻底改变薄膜分切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