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案例分享:某知名新材料企业导入智能薄膜分切机,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的实战经验

2025年09月11日薄膜分切机浏览量:0

一、 项目背景:增长的喜悦与转型的阵痛

该企业是国内领先的功能性薄膜材料制造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高端包装等领域。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公司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1. 产能瓶颈:原有老式分切机效率低下,速度慢、换单耗时过长,已成为下游生产的明显瓶颈。

2. 品质波动:高端客户对薄膜的分切质量(如毛刺、收卷整齐度、张力控制)要求极为严苛,传统设备依赖老师傅的经验,质量稳定性难以保证,客诉风险高。

3. 成本压力: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且熟练操作工难以招聘和留住;老设备能耗高,材料损耗大,无形中吞噬了利润。

面对这些挑战,公司管理层决定投资引进先进的智能薄膜分切机,以打造数字化、自动化的核心生产环节。

案例分享:某知名新材料企业导入智能薄膜分切机,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的实战经验

二、 解决方案:选择与部署智能分切系统

经过多方考察和严谨评估,企业最终选择与一家国际知名的装备制造商合作,引入其旗舰型智能分切机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

• 智能化控制系统:搭载基于AI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统,可自动优化分切参数(如张力、速度、压力)。

• 全自动换单流程:配备自动装卸刀系统、自动宽度定位(AGV)、在线瑕疵检测(CCD视觉系统)等功能,实现“一键换单”。

• 数字化管理平台:设备集成MES(制造执行系统),可实时监控设备状态、生产效率、质量数据,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和数据驱动决策。

• 高精度机械结构:采用高刚性机架和精密伺服驱动,确保在高速运行下的稳定性和分切精度。

部署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关键步骤包括:

1. 前期规划:与供应商深入沟通,明确所有技术细节和产能目标。

2. 基础设施改造:对厂房地面、电力、气源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以满足新设备的要求。

3. 安装与调试:供应商工程师团队驻厂安装,并进行了长达数周的精密调试。

4. 人员培训:这是成功的关键。组织操作员、维护工程师进行系统化培训,从设备操作、编程到基础维护,确保团队能“驾驭”而非“依赖”新设备。

案例分享:某知名新材料企业导入智能薄膜分切机,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的实战经验

三、 成效分析:量化与质变的双重飞跃

智能分切机正式投产后,其效果立竿见影,并在后续几个月内持续释放价值:

1. 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 分切速度提升:最大分切速度从原来的400m/min提升至600m/min。

◦ 换单时间大幅缩短:传统换单需停机调整刀具、宽度等,耗时约30-45分钟。智能分切机实现全自动调整,换单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效率提升超80%。这是总体效率提升30%的最主要贡献点。

2. 产品质量显著改善:

◦ 产品优率提升:智能张力控制和在线瑕疵检测系统,使分切过程中的刮伤、条纹、毛边等问题减少了70%以上,产品优率从92%提升至98.5%。

◦ 一致性极佳:消除了人为操作差异,不同批次、不同班次生产的产品质量高度一致,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3. 运营成本有效降低:

◦ 人力成本节约:单条产线所需操作人员从3人减少至1人(主要负责监控和上下料),人工成本显著下降。

◦ 材料损耗降低:精确的裁切和稳定的收卷,减少了切边料和废卷的产生,材料利用率提升约2%。

◦ 能耗降低:新设备的伺服电机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比老设备节能约15%。

4. 数字化管理赋能:

案例分享:某知名新材料企业导入智能薄膜分切机,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的实战经验

◦ 通过MES系统,管理者可以在办公室实时查看每台设备的OEE(整体设备效率)、订单进度、能耗情况,实现了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和调度,为持续优化提供了可能。

四、 经验总结与启示

该企业的成功转型,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1. 顶层设计是关键:智能化升级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换,而是涉及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人员技能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明确目标。

2. 选择对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的技术实力、行业经验以及售后服务至关重要。一个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卖设备的伙伴,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3. “人”是核心要素:再智能的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和维护。提前、充分、深入的人员培训是确保投资回报、避免“高端设备低端使用”的核心。要重视技术团队的培养,激发员工拥抱变化的积极性。

4. 数据是未来财富:智能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资产。企业需要建立利用这些数据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数据分析不断发现改进点,实现持续的精益生产和智能化迭代。

结论:

该知名企业通过导入智能薄膜分切机,不仅解决了眼前的产能和质量痛点,更是为企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30%的效率提升,是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证明了以技术创新驱动运营升级是制造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关新闻